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装配式建筑已成大势所趋,但你真的了解它吗?

来源:      日期:2018-08-22

近些年,伴随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开始在业内逐渐“走俏”。

但是,装配式建筑的推行到底会给行业、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它会给设计带来什么变化?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不少建筑设计师来说还很陌生。

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下装配式建筑将给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装配式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装配式建筑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推进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很明显。

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

不难发现,国家近些年开始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力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给这一领域发展带来极大机遇。

▽ 2016年中共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10年使装配式建筑比例占新建建筑的30%;

▽ 国务院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 住建部十三五工作重点;

▽ 各地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政策和措施,例如深圳深建规1、2、3号文。

行业各环节的挑战

在国家推动的大环境下,关于装配式建筑的讨论、实践开始走出预制构件厂、小型施工企业、设计研发企业的圈子,更多进入设计院和开发商、大型施工企业的视野,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在推行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开发商

由于调控力度空前,房地产开始回归理性时代,开发商更重视质量和品质,亦希望开发项目的建设速度能加快,让资金更快的回笼周转。而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正好符合开发商的期待。

▽ 土地招拍挂对采用装配式建筑提出要求;

▽ 一线城市土地成本高导致开发商对建造快、销售快、交付快的需求提高;

▽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求装配式提升产品附加值。

施工企业

建筑业整体规模呈下降趋势,市场竞争与企业转型压力大,大施工企业加快整合上下游资源,朝EPC方向发展以谋求利益空间最大化。

▽ 业务压力:在此之前对装配式建筑缺乏充分准备,当国家开始大力推动之时,急需建立装配式建筑施工能力以及生产、设计能力;

▽ 人才压力:改变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现状,培养更多装配式管理、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正通过组建联盟、收购专业的设计研发团队来形成合力。

设计院

对于装配式建筑,设计院可以说是关注最晚的一环,当传统设计业务缩减,设计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准备不足、认识不足、投入不足给设计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但同时,装配式建筑业务将成为设计院业绩的重要支撑,要实现装配式建筑设计价值任需进一步探索。

▽认识误区:大部分企业认为装配式建筑设计就是PC设计;

▽ “三缺”:缺技术沉淀、缺人才积累、缺实操经验;

▽“三高”:真干装配式的设计企业面临技术研发成本高、人才成本高、人才流失高的压力,特别在近年国家大力推动的情况下,开发商开始盯住装配式设计人才,不惜重金到具装配式设计能力的设计院挖人;

▽设计思维转变: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需要考虑太多后端问题,但由于装配式建筑容错能力弱,设计会对项目的成本、质量等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需要设计师熟悉产业链,建立系统化、全过程的设计思维。

标准化设计的特点

1

设计周期长&设计投入大

△ 装配式建筑对设计成果深度要求高

△ 设计工作范围和环节增多:比如,传统设计过程中需要专业公司进行的二次设计需前置到设计阶段,设计院出的图纸就是“最终版”。

△ 对设计约束条件增多、协调内容增多:很多时候,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并非“技术”,而是“管理“、”制度”。由于设计过程中协调内容增加,相应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如果不进行调整,很多技术也难以落地。

2

设计方式改变

△ 建筑设计创意,要适应技术与工艺:设计创意要向后端延伸,全面考虑创意的实现方式、成本、难度、社会效益等。

△ 成果深度,适应生产和施工

2016年开始,国家密集出台了好几部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及政策。

2017年陆续发布深建规1、2、3号文,进一步完善我市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度设计。

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比例要达到15%,重点培养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大前提下,可以预见,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几年将成为行业重点关注领域。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将更多得到关注,相信其价值也能得到更多尊重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