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加强智能建造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推动我国建筑行业新发展

来源:      日期:2020/10/7

加强智能建造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推动我国建筑行业新发展


2020年3月4日,党中央决策层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 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业信息化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迫在眉睫。落后的生产方式,粗放式的管理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那么作为建筑行业企业,应当如何在新基建的大形势下完成转型升级,

首先,国家需要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基建行业一直没有完整的大数据,迫切需要建立建造大数据;其次,基建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建造大数据,掌握建设项目的投入成本、工期进度、劳务效率、质量指标、安全风险等,利用数据分析,帮助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基建企业迫切需要加速变革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加速远程化、数字化、协同化管理模式;基建项目迫切需要加速淘汰高人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旧生产工具和作业方式,提升施工现场的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

在建筑行业以往的不断探索以及最新的新基建政策形势推动下,催生了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慧工地、智慧城市等全新的建筑行业名词。那么这些名词的含义是什么,智能化、智慧化的建设应该由谁来落地,我国在智能智慧化项目建设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进度。

政策背景:

1995年3月14日,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正式颁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1995年7月,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制订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1996年3月被上海市建委批准为上海市地方标准。

1997年,建设部发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

1998年,建设部发布了《智能建筑设计及系统集成资质管理规定》。

1999年,我国开始建设智能住宅小区。

2000年,信息产业部先后主编了推荐性国家标准。

2000年10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局共同制定、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2001年,“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工程”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计划。

2002年,我国颁布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7--2002)》。

2005年9月16日,《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发布在中国政府网上,其中提到:重点开发推广节水、垃圾资源化、建筑智能化、抗震防灾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2006年8月27日,《加大技术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力度》出台,内容包含:启动"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开发了建设领域的建筑施工、建筑装饰、建筑设备和建筑智能化四个专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方案。

2012年,国家将智能化列入“十二五规划”的九大产业,建筑智能化将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2015年颁发的新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增加了对智慧建筑技术水平、尤其是“学习能力”的要求。其中要求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具备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

2016年更是被认为是中国智能建筑和智慧建筑的分水岭,当年底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加强量子通信、未来网络、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全息显示、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等新技术。与此同时,中国住建部要求,到2020年,中国城镇绿色智慧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提升至50%。

2017年5月4日住建部网站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批准《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自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

同时2017年阿里巴巴发布《智慧建筑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智能建筑工程总量已相当于欧洲智能建筑工程量的总和,中国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已超过5000家,智能建筑集成市场规模高达4000亿元。

2018年3月15日,《教育部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8〕4号)公告,首次将智能建造纳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文件指出智能建造是为适应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色的建筑业转型升级国家战略需求而设置的新工科专业,是推动我国智能智慧项目建设所必须的专业技术人员。

智能建造的设立符合建筑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是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传统建造技术转型升级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各国都提出了相应的产业长期发展愿景,如建筑工业化等。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打造(发扬)基于中国基建优势的强国智能建造模式。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工程建造技术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技能水平,规范从业人员执业行为,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认证中心主办的智能建造师专业技术培训及等级认定考试正式开启。

主要职能:

智能建造师是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融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管理、机械自动化等发展而成的工程建造+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高度融合型人才,是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慧工地、智慧建筑、智慧城市等智能智慧建设项目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在未来的传统建筑行业以及新型的BIM建模技术、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等工程建设行业和模式中,智能建造师都是必不可缺的一环。

认定单位简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建研院”)成立于1953年,原隶属于建设部,现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建设行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负责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化机构秘书处工作,承担标准规范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部分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机构包括:建筑结构研究所、地基基础研究所、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材料研究所、建筑防火研究所、院建筑工程检测中心、院研发中心、院认证中心、院培训中心、城乡规划院等,另外设有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房屋建筑强制性标准咨询委员会、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升降工作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

同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拥有十余个国家(部)级中心: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供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2006年,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颁发的《认证机构批准书》(批准号:CNCA-R-2006-148),认证中心作为院开展认证工作的实体正式对外开展认证业务。

培养方向:

智能建造师培养方向是针对智能智慧建设项目特点,立足智能建造师素质能力、专业技术需要,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精通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构件生产和施工安装方法;了解工程建造的一般机械原理和控制工程原理,掌握相关计算机开发语言;能够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智能测绘、智能设计、智能施工和智能运维管理;能胜任传统和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人群:

其职业化培训和认证针对人群广泛,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等专业应(往)届毕业生;从事工程基础施工、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各领域人员和有志于从事智能建造的各类人员等等

等级划分:

据了解,智能建造师专业技术人员现行等级划分为一级智能建造师、二级智能建造师

一级智能建造师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能够掌握专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并具备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以及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人员,是工程建造+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高度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二级智能建造师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能够掌握一定的智能建造技术,并能够进行智能建造过程的专业化管理人员。

培养目标: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掌握智能建造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方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一般土木工程项目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等工作,是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意识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准入条件:

1、一级智能建造师报名条件:

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并经考前培训学时达标,可以申请参加一级智能建造师专业技术等级认定考试:

1)、取得工程类、工程经济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相关专业类大学本科学历满2年,或取得非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满5年

2)、取得工程类、工程经济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相关专业类大学大专学历满8年,或取得非相关专业专科学历满10年

3)、取得工程类、工程经济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相关专业类双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以上学位;

4)、已取得国家一级或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

5)、取得二级智能建造师专业技术证书满1年。

2、二级智能建造师报名条件:

凡遵纪守法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并经考前培训学时达标,可报名参加二级智能建造师专业技术等级认定考试:

1)、取得工程类、工程经济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相关专业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2)、具备其他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并从事建设工程项目工作满2年;

3)、工程类、工程经济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相关专业类本科或本科学历以上在读生;

4)、已取得国家一级或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

5)、从事建设工程项目工作满3年

考培大纲:

5f0bafae0a575.png

考评科目:

智能建造师考试分为智能建造理论(150分)、智能建造实务(150分)两个综合类科目,总分为300分,以各科成绩均不低于90分视为合格,最终评定成绩为两个科目加权后的平均分,其中理论科目权重比例为40%,实务科目权重比例为60%。

其中智能建造理论科目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组成;智能建造实务科目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简答论述题组成。

涉及内容为《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建筑工业化原理及技术应用》、《建筑大数据原理与应用》、《建筑智能装备技术与应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EPC工程总承包管理与实务》

考评详情:

考试形式:全国统一考试

5f0bafc91c7ac.png

免考和加分政策:

一、持有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可在总分基础上加30分(其中理论加10分,实务加20分);

二、持有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可在总分基础上加20分(其中理论加10分,实务加10分);

三、持有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师证书可在总分基础上加30分(其中理论加10分,实务加20分);

(指定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颁发的单章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师证书)

四、持有BIM工程师类证书可在总分基础上加20分(其中理论加10分,实务加10分);

(指定中国图学学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认证中心颁发的BIM类证书)

五、持有装配式工程师证书可在总分基础上加20分(其中理论加10分,实务加10分);

(指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认证中心颁发的装配式工程师类证书)

注:如享受加分政策后最终评定成绩高于100分,以最高100分进行计算。

认定单位:

经考前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可取得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认证中心认证并颁发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一级智能建造师、二级智能建造师专业技术证书。依照《职业教育法》规定,本证书可做为持证人上岗就业和晋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就业前景:

智能建造市场潜力大,专业人才需求旺盛。2016年《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具体指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到2025年,比例将达到50%以上。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推测,在未来10年内,非住宅建造项目将因全面的数据化在全球范围节省0.7-1.2万亿美金的工程施工费用和3-5千亿的运营费用。

预计到2022年,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有望达到57%左右,加上已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国内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

智能建造技术人才短缺突出同时表现在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管理等专业领域,今后10年,建造行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在该行业所有从业人员总数占比要达到20%(目前该比例仅为9%),人才需求与培养数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而智能建造师既具有土木工程师具有的技术能力,又具有智能新土木人才的复合知识结构,就业前景广阔,就业范围广阔。既可以选择房地产、勘察设计、施工、房地产、监理公司等传统建筑工程行业,也可以服务新房地、BIM咨询、建筑机器人研发和绿色建筑等建筑业新技术单位,据行业预测,智能建造技术人员缺口将大于100万/年,智能建造师将迎来供不应求的就业前景。

结语:

未来在我国大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行业BIM建模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模式等新型工程建设模式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智能建造师将会是每个环节必不可少的缔造者,同时智能建造师也将是推动我国建筑行业新基建下智能智慧建设发展的实施者和引领者!